“金河坡,银河坡,比不上东阿县的熬胶锅”,这首歌谣说的就是名贵中药东阿阿胶。
60年过去了,当年踏着冰凌泡皮,挥舞铁杈大铲熬胶的“东阿阿胶”人,而今变成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把DNA指纹图谱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嫁接应用到生产控制和管理中阿胶由单一品种变成了药品、食品、保健品,胶剂、口服液、颗粒剂等60多个品种、剂型和规格,屡获国家质量奖金牌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等殊荣,小作坊变成了“胶老大”。
键盘取代铁铲
阿胶生产在60年前是东阿县农民的家庭副业,那时村村点火,户户熬胶,东阿成了有名的阿胶之乡。1952年,东阿县药材公司把当地祖传熬胶工组织起来,办起全国第一家国营阿胶厂--山东东阿阿胶厂即东阿阿胶集团前身,自此阿胶生产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化皮、熬胶是笨重的体力劳动。工人们支起一口口直径
1977年,东阿阿胶率先在生产中采用蒸球加压化皮新工艺,这一技术重大突破获得山东省科技成果奖,并推广到全国。如今,走进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熬胶车间,化皮熬胶工人身穿白大褂,像研究人员一样坐在计算机旁,敲敲键盘,看看仪表,一系列操作都由计算机控制完成。熬胶工人的这般变化缘于该公司阿胶生产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嫁接。
东阿阿胶先后进行了数十项技术改造,将微波干燥、远红线烘干、离心分离技术、自动化控制等新技术应用到阿胶生产中,现已拥有十几项阿胶专有技术和国家专利,技术进步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去年达到48%。微机控制化皮新技术应用后,能耗降低15%,劳动效率提高30%;人工控制条件下的阿胶常年生产新工艺的问世,打破阿胶半年生产、半年闲的千年历史陈规,设备利用率提高58%,生产周期降低20多天,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多。
改写《中国药典》
1980年,医药行业国家质量奖评奖会上,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药师,把各厂的阿胶拿起来“啪啪”地拍,拍到东阿阿胶时,“啪”地碎了,碎块儿散落一地。而其他一些企业的胶却拍不碎,有的胶被弯成两头相接仍没断裂。“这种胶绝对不行。”老药师又拿起东阿阿胶闻闻,点点头说:“这才是正品阿胶的味道。”后来,根据药检所提供的化验报告和综合评定:东阿阿胶获国家质量金奖。
古代医药学家对传统阿胶的优良性状有这样描述: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莹漆者为真,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一块好阿胶质硬而脆,表面光亮。摔到地下就断裂,断面如玻璃一样有光泽,有香味。年代越久越干,甚至会自己炸开。为了把古代医药学家的定性论断变成一项项可以控制的质量标准,东阿阿胶人进行了长期不懈地探索。
成品阿胶为何在个别情况下有臭味?经反复化验,他们发现,原来是残存在成品阿胶中一种叫“吲哚”的物质在作怪。这个指标遂成为东阿阿胶的内控指标,每批阿胶只要化验出“吲哚”超标,该批阿胶就必须退回车间再提炼。
为使消费者放心,他们在药店安放了一个设施,将阿胶粉碎,此举深受消费者欢迎。也有其他企业如法炮制,结果该阿胶粉碎后仍有臭味,吓跑了消费者。这说明这些企业“吲哚”指标还没有控制好。这一标准被吸收到《中国药典》里,称为“挥发性碱性物质测定标准”。
几十年来,东阿阿胶从制定全国第一部《阿胶生产工艺规程》、第一部《阿胶生产岗位操作法》开始,不断推进阿胶质量标准的现代化,先后制定了《中国药典》上没有的内控标准数十项,“东阿”牌阿胶亦3次荣获“国家金质奖”。
用DNA打假
医药保健品市场有一种怪象——“傍名牌”,谁的产品做大了,谁的牌子做响了,就会有大量仿冒者跟进,有的甚至是赤裸裸的造假。曾几何时,东阿阿胶饱受仿冒之苦。但是现在,东阿阿胶已经从成品阿胶中找出了毛驴的DNA,就像“亲子鉴定”一样,只要把成品胶提取的各种基因与样本作一对照,就知道该阿胶是真是假、掺没掺牛、马、骡等杂皮。它成为药监部门打假防冒的“利剑”,带给消费者百分之百的阿胶消费安全。
“现代阿胶”将破茧
传统中药虽经成百上千的临床实验证实其有效,但至今不能走向国际主流市场,最大的“瓶颈”就是成分、功效、机理说不清楚,洋人对“阴阳五行”、“君臣佐使”这套传统中医药理论听不明白。阿胶也是如此。出口到国外的阿胶都进了“华人圈”。
而今东阿阿胶正在改写这一历史。4年前,东阿阿胶拉开了“阿胶二次开发”和中药现代化的创新帷幕。这项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于一体的工程已取得了诸多技术突破,已用现代药效学验证了阿胶补血止血、增强免疫力、抑止肿瘤发生等功效的机理;用基因工程、仿生学技术找出升高造血干细胞、增加白细胞和美容养颜等7种阿胶组分,这些组分的分子量仅是阿胶平均分子量的三分之一,经进一步分离精制和临床实验,符合国际标准、成分功效机理确切、剂量体积小而功效和附加值更高的“现代阿胶”将会从传统阿胶中破茧而出,其前景将不可限量。